您的位置: 首页 > 医院概况 > 医院文化

医史为鉴丨《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》医德篇连载(十二)

时间:2025-02-23 11:01发布人:小编浏览:

  医德篇

  凡为医者,须略通古今,粗守仁义

  原文

  凡为医者,须略通古今,粗守仁义,绝驰骛能所之心,专博施救拔之意,如此则心识自明,神物来相,又何必戚戚沽名,龊龊求利也。

  简介

  选自《证类本草》卷一《序例中》。

  语译

  凡是当医生的人,必须大略地通达古今的历史经验,基本遵从仁义的道德规范。断绝追逐名利的功利心,专心于广泛施加救治,帮助病人脱离苦难。只有这样,才能澄明自己的心志,无往不胜,如有神灵相助。医者又何必急切地追逐名和利呢?

  阐释

  这段文字强调了医家的德行修养要恪守仁义之心。这里的“略”与“粗”是相对于专门研究“古今”“仁义”的历史学家和道德家而言的。事实上医家对于历史经验、仁义道德应当有着相当的掌握与坚持。在这样的基础上,医家才能有意识地平息断绝追逐名利的功利心,专心致志地治病救人。这其实也是一种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澄明心性的自我修养。中国古代的心性之学,融合了儒、释、道的心性思想,认为人的内心本来就是善良的,人的心识本来就是清明的,通过修养心性,回复到本来善良觉知的心识,如此则能感通天地精气,产生如有神助的治疗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