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史为鉴丨《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》医德篇连载(十一)
原文
夫医者,非仁爱不可托也,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,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。是以古之用医,必选名姓[1]之后,其德能仁恕博爱,其智能宣畅曲解[2],能知天地神祇之次,能明性命吉凶之数,处虚实之分,定顺逆之节,原[3]疾疹之轻重,而量药剂之多少,贯微达幽[4],不失细小,如此乃谓良医。
简介
选自杨泉《物理论》。杨泉(生卒年不详),字德渊,西晋初年的哲学家与科学家,对天文、地理、农学、医学等均有研究,著有《物理论》十六卷,现存辑佚一卷。
注解
[1]名姓:指具有家风传承的名家大族。
[2]宣畅曲解:畅达而周全的思考与理解。
[3]原:推求还原。
[4]贯微达幽:贯,贯通;微,微小;达,通达;幽,幽深。能看到事物最微小之处,通晓幽深之理,形容对事物观察认识得非常透彻深入,达到精微的境界。
语译
对于医者,如果不是仁爱之人,不可以将性命托付给他;如果不是耳聪目明、通达事理之人,不可以任用他;如果不是廉洁、淳朴、良善之人,不可以信任他。所以古代聘用医生,必定选任名家大族的后人,他们具有仁恕博爱的修养,才智通达,心思缜密,能知晓天地神灵的运行秩序,能明了性命吉凶的定数,处理虚实的分界,确定顺逆的节序,推求还原疾病的轻重变化,度量用药剂量的多少,认识深入,细致入微,不会疏忽细小的病情,这样的医者才能称为“良医”。
阐释
本段文字主要说明从医者的职业标准,而德行是根本要求,也是“良医”的评价标准。医生的责任是重大的,病人托付给医生的,不仅仅是自己的性命安危,还包括自己的家庭幸福。大而观之,医生对于大众的健康福祉和国家社会的安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。医生的责任不可谓不重,因而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才能担当。这里指出医生需要具备三种德行:对病人的仁爱之心、对病情的洞察智慧、洁身自好的方正与淳朴,具备这些德行的医生才值得病人信任和托付。此文还指出,古代选用医生,必定考察其家世。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古人认为名家大族掌握教育资源,对家族子弟有着严格的教育,有着良好的家风传承,这样的医生在品德和才智上才可能有较高的修养和积累。今天的教育已经高度发达,医生也应严格对自我的要求,在德与才两方面不断提升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