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医院概况 > 医院文化

医史为鉴丨《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》医德篇连载(十)

时间:2025-02-09 17:52发布人:小编浏览:

专以救人为念,以慕尊生乐道之意

  原文

  窃谓天地之大德曰生[1]。生者,人之所同乐也。人之一身不幸于有病,有病不得已而请医。为医者当自存好心,彼之病犹己之病,药契天不敢以一毫客气[2],勿问贫富贵贱则与善药。专以救人为念,以慕尊生乐道之意,造物者[3]自佑之以福。

  简介

  选自寇平《全幼心鉴》卷上《戒医用好心劝病家用好医》。寇平(生卒年不详),字衡美,嵩阳(今河南登封)人,明代儿科医学家。《全幼心鉴》是寇平所撰的儿科著作,全书共四卷,成书于1468年,卷一总论中多有医德之言。

  注解

  [1]天地之大德曰生:语出《周易·系辞》,说明“生生不息”是天地间最盛大的德行。[2]客气:指言行虚伪,并非出自真诚。[3]造物者:世界上万物的创造者和支配者,语出《庄子·大宗师》,其实是对“道”的人格化理解。

  语译

  我认为,天地间最盛大的德性就是生生不息。活着,是人们都喜欢的生命状态。人不幸罹患疾病,有了疾病不得已就要请医生治疗。为医之人应当存有一颗好心,他人所患的疾病如同在自己身上一般。运用药物要契合自然之理,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虚假与保留,无论病人贫富贵贱,要一概施以合适有效的药物。专门以救人为念,遵从好生之意。这样上天自然会降福保佑。

  阐释

  这段文字表明,“敬佑生命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义,也是医德精神的重中之重。为医者当心系患者,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。

  古人认为,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。天覆地载,天地之间最大的德性就是生生不息,赋予生命,维持生存,享受生活。自我的病痛是切肤之痛,人们总会立即反应,尽最大努力展开救治,而他人作为他者存在着主体间的距离,因而对于他人的病痛,人们往往没有切身的感受,反应也不一定充分及时。人都是好生而恶死的,在这一点上能够换位思考,感同身受。因此,医者应该视患者之病如己之病,待人如待己,以解救病人的苦难为第一要务,全力以赴,毫无保留。医者专门以救人为念,采取治人之病犹治己之病的态度,是对天地好生之德的遵守,也是对天地之道的遵守,符合天地运行的根本规律,自然能够天人合一,驾驭必然,获得自由。古人认为天地是造物者,因而把这理解为造物者的福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