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医院概况 > 医院文化

医史为鉴丨《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》医德篇连载(十六)

时间:2025-03-23 15:19发布人:小编浏览:

  壹 医德篇

  为儒者不可不兼夫医

  贰 原文

  医为儒者之一事,不知何代而两途之。父母至亲者有疾而委之他人,俾他人之无亲者反操父母之死生。一有误谬,则终身不复。平日以仁推于人者,独不能以仁推于父母乎?故于仁缺。朋友以义合,故赴其难,难虽水火兵革弗顾;故周其急,急虽金玉粟帛弗吝。或疾则曰素不审。他者曰甲审,遂求甲者;渠曰乙审,又更乙者,纷纷错扰,竟不能辨。此徒能周赴于疮痍,而不能携友于死生也,故于义缺。己身以爱为主,饮食滋味必欲美也,衣服玩好必欲佳也,嗣上续下不敢轻也;疾至而不识,任之妇人女子也,任之宗戚朋友也,任之狂巫瞽卜也,至危犹不能辨药误病笃也,故于知缺。夫五常之中,三缺而不备,故为儒者不可不兼夫医也,故曰:医为儒者之一事。

  叁 简介

  选自《古今医统大全》卷三《医儒一事》。

  肆 语译

  医事本为儒者的职责之一,不知从什么时代开始成为两条道路。父母至亲有了疾病,却把他们托付给他人救治,他人没有什么亲缘关系却反而操持着我们父母的生死,治疗一旦有误就终身无法挽回。儒者平日里主张将仁爱推及他人,为什么独独不能将仁爱推及自己父母身上呢?所以在仁的方面有了缺失。朋友之间以道义维系,所以在朋友危难之时,即使遭遇水火和战争也不会回头;故而朋友面临困境时,即使需要接济金玉粟帛也不会吝惜,但是当朋友遭遇疾病,则说自己素来不懂医术。有人说某甲懂医术,则去求某甲,又有人说某乙懂医术,则又去求某乙,众说纷纭,难以判断,最终竟不能辨别病证。这样只能在事后懊悔痛惜,而不能帮助朋友脱离生命危险,所以在义的方面有了缺失。爱惜自己的身体,饮食务必追求可口美味,衣服器玩务必需求漂亮美观,传宗接代也不敢有所轻忽;但是疾病来了却不懂医术,把性命交付给家眷和宗亲朋友,交给巫师和占卜者。到了危难之时,仍然不能辨别用药,耽误了病情使之加重,所以在智的方面也有缺失。五常之中,缺失了三常,所以儒者不能不兼学医道。所以说,医为儒者所掌握的一项事务。

  伍 阐释

  这段文字指出了医与儒的紧密联系,也揭示出医学实践是帮助人们成就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。“仁义礼智信”是中国古代道德观念的核心,也就是“五常”,是儒者所应持守的圭臬。倪维德指出,儒者如果不兼学医,在仁、义、智三常上存在缺失,是不能真正实现全部五常的。医者尽心尽力救助病人,对于维护仁义之道,提高人们的智见有着重要的作用。只有医学才能真正成就儒者个人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理想,因而倪维德主张儒者要兼通医学。宋代以来的儒医传统,令人深刻地意识到了医学不仅仅局限于治病救人,而有着更加广大的社会意义,有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,淳化社会风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