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医院概况 > 医院文化

医史为鉴 | 《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》——医德篇连载(七)

时间:2025-01-12 17:45发布人:小编浏览:

  原文

  (吴杰)尝曰[1]:“调药性易,调自性难,挈[2]出性字,方可言医。”人以为名言。

  简介

  选自朱国祯《涌幢小品》卷二十五。朱国祯(1558—1632),字文宁,浙江乌程(今浙江吴兴)人,曾官至文渊阁大学士。《涌幢小品》是一部笔记小说,编写过程中用到了宫中的档案材料,记录了不少作者见闻的朝野掌故逸闻,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。这里选录了明代医学家吴杰的论医格言。文中所提吴杰,字士奇,号旸谷,江苏武进人,明代正德末年为太医院院使。

  注解

  [1]尝:曾经的意思。此处接上文,指吴杰曾说。[2]挈(qiè):提、拎的意思。

  语译

  (吴杰)曾说:“调理药性容易,调理自己的本性困难。把‘性’这个字提挈出来,才可以讨论医道。”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至理名言。

  阐释

  本段文字意在强调医生要注重修身养性,只有具备善良的本性,才是为医的根本出发点,才有资格学习和运用医学。“性”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概念。物有物性,人有人性。人性是本性,也是天性,是与生俱来的。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。孔子说“性相近也”,人性是普遍相近的,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。古人有“天人合一”的观点,认为人性得之于天,蕴之于人,人性是人与天相连接的桥梁。古代的主流意识认为,人性是善良的,发端于人的善良之心。但是,随着人在社会中的成长与浮沉,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浸染,人性也会发生变化。不良的习气会对人性造成熏染,扰乱善良的本性,这就需要后天的调理来修炼善良的天性。调理自己的人性是困难的,一方面是因为长久以来的习气熏染所塑造出的惯性很难扭转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总是缺少对自我本性的审视和反思。但是,善良的本性对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