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化内科第十一期健康科普讲堂: 让我们一起了解消化道出血
冬季是消化道出血的高发季节,随着近期消化道出血病人的逐渐增多,近日,景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开展了关于消化道出血的科普宣传活动。
活动中,消化内科医生周光艳详细介绍了消化道出血的病因、症状和诊疗知识 ,内镜室主管护师陶正惠详细讲解了消化道出血的预防、 日常保健和康复指导。
患者及家属表示,通过此次活动使他们对消化道出血有了更深的认识,学习到了实用的健康管理知识 。消化内科将每月开展科普活动,守护群众健康 。同时,提醒市民朋友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、合理用药、积极治疗原发病、定期体检 ,一旦出现呕血、黑便等症状 ,建议及时就诊。
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及预防措施
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分为上、下消化道 ,根据出血的部位, 常将消化道出血分为上消化道出血 和下消化道出血。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包括来自食管、 胃、十二指肠的出血以及来自胰腺、胆道的 出血, 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也包括在内。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(十二指肠与空肠移行部)以下的小肠和大肠疾患引起的肠道出血 ,包括空肠、回肠、结肠、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。上 消化道出血比下消化道出血更为多见。\
症状:
(一) 呕血、黑便:大多数表现为呕血, 常呈咖啡样胃内容物 ,如出血速度快、 出血量大,则为暗红色 ,甚至鲜红色 ,可有血块 。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 ,均有黑便 ,即柏油样便 。当出 血量大,在肠道停留时间短,可呈暗红色;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以血便为主,血便的色泽、 性状取决于出血部位、出血量、出血速度以及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。高位下消化道出血在肠 内停留过久 ,亦可呈柏油样黑便 。左半结肠及直肠出血, 为鲜红色血便。
(二)周围循环衰竭:表现为头昏、乏力、心悸、恶心、晕厥、肢体冷感、面色苍白、心率 加快、血压降低 ,甚至休克等。
(三)贫血: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,贫血出现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失血的程 度 。在出血的早期因有周围血管收缩与红细胞重新分布等生理调节 ,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、 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。慢性消化道出血可能仅表现为贫血,可渐渐出现头 晕、乏力、活动后气促心悸等症状。
(四)发热:多数患者在 24 小时内出现低热,可持续数日。发热的原因可能与血容量减少、 贫血、周围循环衰竭、血液或分解蛋白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,但应注意并 发吸入性肺炎。
(五)氮质血症:消化道出血后,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,使血尿素升高(肠 源性氮质血症) 。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使肾血流暂时性减少, 导致氮质潴留( 肾前性氮质血 症) 。一般在纠正低血压、休克后 ,血尿素可迅速降至正常 。但如果严重休克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,或失血可使原有肾脏疾病进一步加重, 尿素浓度将持续升高(肾性氮质血症)。
预防:
饮食注意:避免暴饮暴食(尽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,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, 以免加重 消化道负担);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( 少吃辛辣、油腻、过冷或过热的食物 ,戒烟限酒);增加膳食纤维摄入( 多吃蔬菜、水果和粗粮 ,促进肠道蠕动 ,预防便秘)。
合理用药:避免滥用药物,长期服用 NSAIDs 等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保持适量运动: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,增强消化道功能 ,预防消化道出血。
疾病管理:对于有潜在消化道出血风险的疾病 ,如胃溃疡、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, 应及时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。
定期检查: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,如大便隐血试验、胃镜、肠镜等,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 的消化道疾病 。根据最新指南年龄 40 岁以上建议常规体检一次胃肠镜检查。
消化内科简介
景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位于门诊四楼,设有消化内科病房及内镜室。
收治各种消化系统常见病、多发病,对胃食管反流病、食管炎、急慢性胃炎 ,急性上消化道出血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幽门螺杆菌感染、急慢性肠炎 ,肠易激综合征、酒精性肝病、药物性肝病、肝硬化、急 慢性胆囊炎、急慢性胰腺炎等疾病进行规范诊治 。内镜室配备富士 ELUXEO 7000 系统,配备有放大胃镜、超高清胃肠镜、治疗镜、 内镜超声系统、高频电刀等设备 。常规开展 14C、13C 尿素呼气试验,无痛胃肠镜检查,上消化道早癌筛查,超声内镜检查,上下消化道异物 取出术, 内镜下胃肠置管术, 经胃镜碎石术, 内镜下止血治疗术(喷洒止血、注射止血、止 血夹止血、套扎止血),经电子胃镜特殊治疗术(高频电凝切除法、内镜下粘膜切除术),经电 子结肠镜特殊治疗术(高频电凝切除法、内镜下粘膜切除术),经内镜消化道粘膜剥离术(ESD) 等诊治项目 。
为方便广大患者就医需求 ,消化内科门诊(门诊二楼)增加周日门诊 ,各位患者 及健康需求者可前往就诊咨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