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文化

当心!附子有毒,误食一点点点点点就会威胁生命!!!

时间:2025-03-18 15:04发布人:小编浏览:

  附子,中药中的“阳气之火”,它温中散寒,补火助阳,回阳救逆的功效备受推崇。自古以来,附子常被用来救治急危重症,攻克疑难杂症,也常常用于寒邪侵体、阳气不足的调理,是中医药中的“暖身之宝”,在民间也形成了自行煮食附子进补的习惯。然而附子作为一味毒性中药材,其毒性不容忽视,使用不当将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。

  附子的来源及规格

 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。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,除去母根、须根及泥沙,习称“泥附子”。加工成以下规格。

  01黑顺片

  取泥附子,按大小分别洗净,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,连同浸液煮至透心,捞出,水漂,纵切成厚约0.5cm的片,再用水浸漂,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,取出,蒸至出现油面、光泽后,烘至半干,再晒干或继续烘干,习称“黑顺片”。

  02盐附子

  选择个大、均匀的泥附子,洗净,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,再加食盐,继续浸泡,每日取出晒晾,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,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(盐霜)、体质变硬为止,习称“盐附子”。

  03白附片

  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,洗净,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,连同浸液煮至透心,捞岀,剥去外皮,纵切成厚约0.3cm的片,用水浸漂,取出,蒸透,晒干,习称“白附片”。

  04淡附片

  取盐附子,用清水浸漂,每日换水2~3次,至盐分漂尽,与甘草、黑豆加水共煮透心,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,取出,除去甘草,黑豆,切薄片,晒干。习称“淡附片”。

  05泡附片

  取附片,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。习称“炮附片”。

  中毒反应和救治基本原则

  附子属于剧毒乌头类中药材。乌头类中药材包括川乌、草乌、附子、雪上一支蒿等。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包括:追风丸、透骨丸、三七伤药片、附子理中丸、金匮肾气丸、木瓜丸、小金丸、风湿骨痛胶囊、祛风止痛片、祛风舒筋丸、正天丸、右归丸等。

  中毒机制

  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,一般中毒量为0.2mg,致死量为2-4mg。其毒性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,尤其是迷走神经等,使其先兴奋后抑制,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脏,产生异常兴奋,可致心律失常,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。

  中毒表现

  1.神经系统:表现为口舌、四肢及全身麻木,头痛,头晕,精神恍惚,语言不清或小便失禁,继而四肢抽搐、牙关紧闭、呼吸衰竭等。

  2.循环系统:表现为心悸气短、心律失常、血压下降、面色苍白、口唇发绀、四肢厥冷等。

  3.消化系统:表现为流涎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肠鸣音亢进。

  中毒原因

  1.用法不当,如煎煮时间太短或生用,应在医师、药师的指导下正确服用。

  2.过量服用。

  3.泡酒服用。

  4.个体差异引起的蓄积中毒。

  中毒解救

  1.立即催吐。如摄入食物的时间不长,一般在1-2个小时内可采取催吐的方法。但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,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,否则容易引起窒息。

  2.及时就医。重症患者应及时拨打120急救。

  3.留存样本。中毒后,要注意保存吃剩的食物或呕吐物,以便检测中毒原因。

  4.同食者也需就医。如有人发生中毒,凡共同进食者,无论是否发病,均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。

  温馨提示

  1.附子、川乌、草乌等乌头类毒性中药材已列入《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》管理,应在医师、药师的指导下正确服用。

  2.草乌、附子不是普通食品,是毒性中药材,其所含的乌头类生物碱,一般0.2mg即可中毒,2-4mg即可致死。民间的炖鸡、煮猪蹄、泡酒等方法,没有科学依据,擅自加工食用草乌、附子等毒性中药材,中毒风险极高。

  3.不要擅自采集、售卖、加工、食用草乌附子等毒性中药材。要加强自我防范,倡导科学健康饮食,自觉做到不参与、不邀约、不聚众煮食草乌、附子等毒性中药材,不饮用以此类药材自行泡制的药酒,发现有人擅自煮食或饮用时要及时劝阻,谨防中毒事件发生。

  4.若不慎食用了含有川乌、草乌、附子等毒性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,有上文所述的神经系统、循环系统、消化系统等中毒症状,应当立即停止食用,采取简易方式催吐,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,或前往附近医院就诊。不要自行服药,就诊后如实告知接诊医生食用川乌、草乌、附子的量,同时保存好剩余样本,便于医生快速明确诊断,给予救治。